故园亲情两依依
□郭巧宇
人到中年,每次听到《梨花又开放》,我都不禁泪流满面。这首歌让我想起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想起了农村斑驳老房子,想起了父母年轻的模样。
今年暑假,我带着女儿回到我的娘家——龙岩新罗区龙门镇湖洋湖一村。那天回家,正好撞见父亲和母亲为下地种菜的事情“吵架”,人老了也就返童了。小时候,我经常和弟弟为了一点小事吵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让谁,我向父亲告状,弟弟向母亲告状;现在父母也像小孩一般,拉着我们告状,絮絮叨叨各说对方的“不是”,弄得我们哭笑不得。我检察官的身份做调解工作还是在行的,最终我说服母亲让父亲继续种菜,父亲也答应不过度劳累,不管菜收成好不好,只当作生活乐趣。
我笑问母亲,年轻时她也有爱好,踏缝纫机做新衣裳,现在怎么不喜欢了?母亲也笑着答我,现在谁还会穿她做的衣裳呢?缝纫机还在老房子那里呢,早就生锈了。我清晰地记得,那台老式缝纫机,那可是母亲的最爱。因家里穷,母亲总是将别人送的旧衣裳改成小孩的衣服或裙子。母亲还跟外婆学会了织毛衣,能织各式各样的款式和图案花样,漂亮极了。母亲最后一次织毛衣还是我生孩子时,她第一次当外婆,特别激动,非要亲手织毛衣给宝宝,因不知宝宝的性别,她织了男宝宝和女宝宝的毛衣各三套。那时我挺着大肚子侧躺在床上,柔和的灯光下戴着老花镜的母亲特别专注,她手中好几根长长的竹制毛衣针,穿梭着几根毛线,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把对孙辈的爱密密缝在一针一线中。六套毛衣织完后,我的孩子也出生了,是个女孩,母亲说男宝宝款式可以留给我弟或我妹的孩子,果真没过几年我弟也结婚生子,是个男孩,正好用上。我女儿穿过的毛衣,后来又留给了我妹的女儿继续穿,如今妹妹的女儿都已经十一岁了,那些毛衣在岁月的角落里,早已发白起球了,亲情的故事还在延续着。
父亲提议去龙门塔散步,那可是我小时候的游乐园。龙门塔又名“魁星塔”,始建于明朝,作为龙岩城西北门户的标志性建筑,它见证了龙岩城的沧桑变化,承载了数不尽的乡愁。龙门塔经过几次翻修,色彩更加明亮了,2023年,当地政府对龙门塔周边开发成湿地公园,桥下河畔已成人们散步和钓鱼佳处。小时候我常和小伙伴到河边游泳玩水,那时的河水清澈见底,好多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我们拿着竹篓簸箕一捞,那鱼儿就在簸箕里活蹦乱跳的,欢乐的笑声和喝采声此起彼伏地在空气中荡漾。夕阳西下,父亲和母亲拉着孩子们的手一路说笑,看着他们微驼的背影和蹒跚的步伐,我心中涌起惆怅,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父母年老了,我也人到中年,儿时的小伙伴,也不知在何处。我感慨时间太匆匆,岁月无情催人老,但想想人类生命原本不就是这样轮回吗?幸运的是人生道路上一直有亲情相伴左右,温馨感人,支撑着我们不断前进。
别故园,今日还,人间万事亲情在眼前。父母在,人生尚有往来处,故园在,心就不会漂泊。我的耳边再次响起那首《梨花又开放》:“重返那故乡,梨花又开放,找到了我的梦,我一腔衷肠,小村一切都依然,树下空荡荡,开满梨花的树下,纺车不再响。摇摇洁白的树枝,花雨满天飞扬,两行滚滚泪水,流在树下。给我血肉的故乡,永生难忘。我永不忘,永不能忘。”我的泪水悄然落下……
(作者单位: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检察院)
责任编辑:林少颖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制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法制内参 fzncl.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