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之道,在于唤醒——家乐学执教札记加入家乐学感悟颇深。教育之道,不在灌输,而在点燃。我始终相信,真正的师者,当如春风化雨,寥寥数语便能唤醒学子心中的火种——不是教他们如何答题,而是让他们明白为何而学,怎么学。
这些年来,我最珍视的能力,是能一眼看穿学生心底的矛盾:那个数学成绩优异却厌恶刷题的孩子,其实渴望的是公式背后的思维之美;那个英语结结巴巴却眼睛发亮的少年,抵触的从来不是语言本身,而是机械的重复,也同样因为老师和同学的嘲笑而不敢发声,但是我从来都不会放弃这样的学生,只要他愿意开口,我就可以让他快速爱上学习。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习过程中接触的乡村教育项目里,我见过太多被"应该"二字束缚的灵性,而在国际学校的辩论台上,我也见过太多被功利心蒙蔽的本真。我的价值,就在于能精准捕捉这些微妙的心理节点,用一场对话、一个案例,甚至一个反问,帮他们解开那个连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心结。我感觉自己和其他老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大家都会教学,都能够传授知识,但是我真的可以让孩子自己主动爱上学习,在课后还在回味老师上课所说的话语。教学的精华永远不在于课堂的时间,而在于孩子可以带回家的思维上的变化,以及自己从心底里发生的改变。
郭校长又说,家乐学在培养的是"科技大佬的孩子"——这让我想起曾指导过的一个学生。他沉迷游戏,却在某次辩论中因"人工智能伦理"议题双眼放光。我没有急着纠正他的"不务正业",而是带他拆解马斯克如何把科幻幻想变成SpaceX的火箭。三个月后,他主动卸载了游戏,因为找到了更高级的"通关方法":用游戏建模里面的AI代码解决环境问题,在学校的STEM比赛中获得奖项。这种转变,正是第三重境界的印证:当知识不再是外在的负担,而成为内在探索的工具,教育才真正开始发生。
研究芬兰教育,我学到"教育是对话而非训话";在北师大的师门,我体悟"师者如灯,照亮而非填塞"。如今的家乐学,给了我融合东西方智慧的绝佳土壤。这里不需要培养完美的考试机器,而要孕育完整的灵魂。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制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法制内参 fzncl.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