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阜城县古城镇纪庄村地处千顷洼腹地,全村共有110户,412人,耕地1150亩,是全县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村。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古城镇政府加班加点、夙兴夜寐,全村父老合力攻坚,该村按照“四美”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快速度施工,全力实施“十二项改造提升”和“五改”工程,攻坚克难,创新思维,埋头苦干,斗风沙,顶酷暑,大干90天,打了一场美丽乡村建设攻坚战。
高标准、全方位,科学合理规划设计。聘请河北正坤规划设计院、建岩规划设计院和中铁设计院等高水平规划设计单位,按照“乡村的风情,城市的品质”要求,对纪庄村进行全方位、高标准的规划设计。同时,又聘请北京五经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充分挖掘了这里悠久的历史文化、红色抗战文化和造林治沙艰苦奋斗文化,结合本村实际,全部按发展乡村红色文化旅游进行规划设计,对每一个空地、每一个房屋、每一个街道的规划设计进行了精雕细琢,突出文化氛围和纪庄特色,努力实现简约、大方、科学、合理、实用、美观的目标。
高质量、快速度,大打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原来的纪庄村没有一条正街,没有一条像样的胡同,没有一寸水泥路,全是“泥水路”,干部群众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容村貌亟需改善。春节过后,古城镇成立了纪庄村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由党政正职亲自抓,从镇机关抽掉精干力量,和村干部分编成8个工作小组,分别负责监督道路施工、绿化亮化等工程。坚持狠抓工程进度,超前谋划,提前动手,天天吃住在村,盯在建设工地,5+2,白+黑,确保在雨季来临前全部完成了建设任务。坚持狠抓工程质量,聘请县住建局工程师对各项建设工程进行全方位指导、规划,制定了每项工程的预算及施工标准要求,全程监督跟踪,确保不出任何问题。坚持攻坚克难,在资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采取工程施工队垫、动员在外企业家捐、镇村班子成员借等形式,多措并举,多方筹集资金,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同时,积极谋划跑办项目,先后跑办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项目、农宅合作社项目、文化广场建设项目、乡村旅游项目,以项目拉动美丽乡村建设。截至目前,纪庄村已新修水泥路4500米、边道硬化26000平方米、铺设供水管网2300米、排水管网2800米,粉刷墙壁3万平方米,绘制文化墙2000平方米,安装路灯53盏,绿化8500平方米;新建本斋广场4000平方米,新建雕塑2座,安装花岗岩浮雕16块、景观石15块,修建仿古围墙2300米,改造仿古门楼110个,新安装房屋仿古檐1600米,改厕110户,新植法桐、国槐等树木23000株,拆除危旧房屋 23处,电网、通讯网线全部进行了改造,新建血泪井、作战指挥部旧址、军民鱼水情深馆等旅游景点18个,新建污水处理厂一座、美丽庭院12个。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使纪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高起点、新谋划,积极培育扶持富民强村产业。为让人们富起来,该村积极发展林果和棚菜特色产业。纪庄村原有春秋棚120亩,今春发展小拱棚西瓜100亩、新植密植梨200亩,黄桃200亩,新种花生、红薯、山药等特色农作物120亩,今秋计划再种植油牡丹300亩,争取完成整村土地全部流转,建设千亩旅游观光采摘园,建设果品蔬菜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和电商示范点。成立海清农宅旅游合作社。根据村民自愿加入的原则,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 的运行模式,引导农户以闲置宅基为股本,加入农宅旅游合作社,一部分民宅拆迁后打通本斋路,新建成本斋广场和公园,一部分修旧如旧,建成抗战指挥部旧址和军民渔水情深馆,一部分改造成农家乐和超市,销售瓜果和特色农产品,发展红色乡村旅游,年终以“租金+分红”的形式进行收入再分配,使社员获得最大收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真正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两大革命,最终将纪庄村建成集特色产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美丽乡村。
三大文化元素,扮靓美丽乡村
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在纪庄村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深挖三大文化(千顷洼悠久的历史文化、红色抗战文化和造林治沙艰苦奋斗文化),结合纪庄村实际,精心打造“三区四处十八景”。三区,即迎宾区、作战指挥区、军民渔水区;四处,即集结处、侦察处、第一枪处、血拼处;十八景,即将军岭(马本斋)、尖刀连(马庆功)、布袋阵、情深沟(刘世昌)、颓当练兵处(汉文帝时弓高侯韩颓当)、刘秀迷路处、道元台(北魏郦道元)、六郎溃水阵(杨六郎)、三令论道(北魏宰相刘挚)、文丞相眺望亭(南宋宰相文天祥)、张之洞沟、布衣台(冯玉祥)、盖节烟雨(盖节渊千顷洼)、林幽晓岚、千顷花海、碧涛鸟鸣、古桑赏月、静湖晚渡等。
红色文化篇
这是一片经过战火洗礼的地方,是抗日英雄们为祖国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地方。1942年,日军头目冈村宁次调集日伪军一万多人,在千顷洼一带企图合围转战至此的马本斋回民支队,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回民支队全体官兵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消灭日伪军四百二十多名,最终在当地村民的支持下,成功冲出了敌人的“铁壁合围”。不幸的是,回民支队有八十八名烈士为国捐躯,长眠在了这片黄沙热土上。这就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血战千顷洼,就发生在纪庄村。
就是这场战斗,把纪庄百姓推到了最前沿,涌现出了勇救伤员的英雄母亲王柳氏、英雄村民孙根深、英雄村长耿立田,以及70多年义务守候回民支队英灵的“父子两代守墓人”王梦北、王志杰父子。
如今,知恩感恩的阜城人民,没有忘记为革命捐躯的先烈,建成了占地200多亩的红色教育基地。2016年,又投资千万元,将纪庄打造成红色文化旅游的风景区。
做为马本斋纪念园故事的延伸和后院,该村铺设安装了现代化的排水管网,周边栽种的近万棵法桐、垂柳、碧桃与徽派建筑交相辉映,形象大气的巨型雕塑,浓墨重彩的文化墙和花岗岩浮雕,无不把我们引进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进村西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型雕塑《钢枪扁担》,以两只巨手高举着钢枪与扁担,代表着纪庄的红色文化和艰苦奋斗作风,将我们一下子带到了那场惨烈的“高纪庄突围战”中。
左侧为突围战第一枪打响处。1942年6月2日拂晓,日寇的一个小分队,14名鬼子接近回民支队前沿阵地时,回民支队一大队三中队战士突然跳出掩体,与日寇展开肉搏战,刺杀鬼子13人,只有一人逃窜,并开枪射击。就是这一枪,拉开了回民支队高纪庄突围战的序幕。
随着历史的脚步,将军槐、国忠槐、血泪井、作战指挥部、军民鱼水情深馆等景点带你走进那段峥嵘的岁月。
走进“六·二”突围纪念广场,四周墙体画反映的事英雄村长耿立田、英雄母亲王柳氏、英雄村民孙根深等抗战时期高纪庄涌现出英雄故事,无不可歌可泣,感人至深。广场中央的“突围”雕塑艺术地再现了回民支队抗日英雄浴血奋战、杀出重围的感人场面。
历史文化篇
阜城千顷洼,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古黄河、古漳河4000多年的冲刷淤积,为这里留下了难以抹去的泽国遗迹,农耕文明的犁铧,给这里刻上了密集的年轮,民俗文化的传承在这里形成了厚重的积淀。
《汉书·地理志》称其为“盖节渊”,为古黄河冲淤未平的沼泽滞洪区。历史上,刘秀遇老人指点迷津得获救、地理学家郦道元千顷洼古黄河故道考察、杨六郎巧布溃水奇阵,南宋宰相文天祥曾在这里大发感慨,“河溯三令”之一的阜城籍刘挚治理千顷洼、鲁智深野猪林救林冲、晚清重臣张之洞曾在这里营建庄园等等,这些古代名人,或文或武,或勇或忠,都在这里留下了千秋佳话,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奋斗文化篇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千顷洼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向天宣战,改造自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植树治沙运动。1999年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曾到这里视察,对当地利用沙质土壤发展西瓜种植的做法大加赞赏,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大棚西瓜种植,创造自己的品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0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古城镇在千顷洼开展了气势恢宏的植树造林活动,造林面积达1.3万亩,终使千顷戈壁变绿洲,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森林、天然大氧吧。为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古城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鼓励村民发展起了林下柴鸡养殖。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形成了千顷洼别具特色的花生、红薯、山药等特色农作物种植区、西瓜种植区、桑葚、美国李子、法国、西梅、黄金梨、绿巴梨、克伦生葡萄等特色果品种植区。
2013年以来,阜城县委、县政府又借助邯黄铁路建设和节水压采项目,在千顷洼南部开发出占地近千亩的禹王湖。千亩林湖,碧波荡漾,踏青垂钓,水上乐园,让您流连忘返。
万亩林海、茂密青翠、层层叠叠,步入林海、鸟语花香、古木参天,远听林涛、近闻蛙鸣,如入人间仙境,让人如痴如醉。美丽如画的纪庄村已梳妆一新,诚邀四方宾朋!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制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法制内参 fzncl.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