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根分别由火药和玻璃碎渣填装的土制雷管,被黄色胶带紧紧缠绕在一起,引线的另一头连接着一个BP机。
这是一件仿制品,被存放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公安局建华分局刑事技术大队物证室,每每看到它,总能唤起大队长程庆国脑海中那段尘封的记忆。
那段记忆,与排爆英雄于尚清有关。
“当时爆炸的地点就是这里,老于就是在这个位置排爆时身受重伤……”今年1月5日的党日活动中,程庆国带领新入职的民警来到了当年萨拉伯尔酒店爆炸案旧址。如今,店面几经易主,已换做一家药房,看着眼前的这群警察,药房员工及顾客露出了不解的眼神。时光的脚步带走了人们对那起爆炸案惊心动魄的记忆,仿佛只有程庆国手中业已泛黄的现场勘查照片在无声诉说着于尚清在千钧一发之际的坚毅与悲壮。
英 雄
用于定时引爆的计时器在“滴答”作响,任何震动或触动都有可能引发爆炸,于尚清胆大心细,上前顺利将其拆除了
我第一次结识于尚清,也是源于那起爆炸案件。作为当时市公安局的宣传民警,28岁的我第一时间采写了与案件有关和反映老于壮举的4万字事迹材料。
1999年9月,于尚清从部队转业到齐齐哈尔市公安局,他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饱满的工作热情,在本职岗位上默默奉献着。
2003年9月1日,市公安局接到萨拉伯尔酒店报案,称店内发现一枚定时爆炸装置。危急关头,于尚清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现场,“就让我上吧!要伤就伤我一个人!”
他毅然走进了楼内。经过仔细勘查,于尚清发现首枚爆炸装置被绑在煤气管道上。犯罪分子是想造成连环爆炸。用于定时引爆的计时器在“滴答”作响,任何震动或触动都有可能引发爆炸,于尚清胆大心细,上前顺利将其拆除了。
在两天的时间里,于尚清连续拆除了11枚爆炸装置。拆除之后,他小心翼翼地对爆炸装置逐一进行分离销毁。当拆除最后一枚定时炸弹时,“砰”的一声巨响,炸弹爆炸了,于尚清当场倒在了血泊中。他整个右手掌被炸裂,爆炸碎片嵌入双眼晶体,身体被炸伤100多处。组织上两次派人护送于尚清去北京医治,但他的伤情仍然向恶化方向发展,左眼失明,右耳失聪,右腿已成残疾,体内有近百块碎片难以取出。
11年后的2014年11月,因旧伤复发抢救无效,拆弹英雄于尚清与世长辞,年仅58岁。
他当年连续拆除了11枚爆炸装置,在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中活了11年,又在一个11月离开了这个世界。
担 当
排爆过后,老于经常晕厥,开始同事们还不信,因为老于看起来一切正常,也从来没有提过
围绕老于,我采写了数不清的新闻通讯。我始终觉得自己很懂老于。但是,当我自己也来到老于当年排爆的年龄,我突然感觉到自己还没有真正懂得于尚清。他那铁一般的意志力和责任担当,他那绝对忠诚的状态,以及他那平时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站得出来的精神气质与内涵,是我们公安民警需要用心去体会的。
那次排爆前,以及那次排爆后,老于都有着别样的精神境界。
2001年10月,管区一个废弃的造纸厂在进行施工时,一名民工突然昏倒,经抢救认定是氯气中毒。接到报案后,于尚清马上奔赴现场,到现场后发现有3个氯气罐,其中一个正在泄漏。在这关键时刻,又是他挺身而出,用毛巾捂着鼻子和嘴巴,只身一人将泄漏的氯气罐阀门关死,避免了一起大事故的发生。
老于身负重伤后的表现,更加令人敬佩不已。
排爆过后,老于经常晕厥,开始同事们还不信,因为老于看起来一切正常,也从来没有提过。直到有一次吃饭时,之前还有说有笑的于尚清忽然从椅子上滑下来,脑袋“咣”的一声磕在了地上……大家才知道,老于不光是经常晕厥,并发症引起的疼痛一直在折磨着他。晚上是于尚清一天中最难受的时候,能睡两个小时就不错了。他不好意思找单位报销医药费,每次身上疼得实在厉害,就自己偷偷吃止疼片。有次同事收拾办公室的时候,在老于的办公桌下面发现了一个“鞋盒”,里面装着各种止疼片……
这样的老于,谁能不爱,谁能不敬,谁又能忘记?
传 承
老于的精神,正在警队中代代相传,老于的精神力量,也让大家的心连在一起
程庆国见证了于尚清从排爆到接下来11年坚守的全过程。他每年都会带领大队新入职民警来到萨拉伯尔酒店爆炸案的旧址,不仅是从经典案例中学习刑事技术现场工作方法,更是对老战友于尚清舍生忘死、对公安工作无限忠诚的崇高精神的敬仰。这种精神不但深深根植于程庆国的心中,更影响了一代代建华公安刑事技术民警。
传承,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生生不息。
刑事技术民警往往都是幕后英雄,没有风风火火冲锋陷阵的英姿,有的是抽丝剥茧时的恒心,在蛛丝马迹中寻求破案线索;有的是默默无闻中的坚守,能让逝者“讲述”真相;有的是事了拂身去的淡然,执着于事业的脚步而甘于奉献。他们,是公安战线技艺精湛的匠人,倾注心血以匠心雕琢正义的利剑,剑指罪恶,惩恶扬善。
匠心的传承在建华分局刑事技术大队迭代赓续。因为,大家心中都装着一个人——于尚清。
老于的细心,在这个警队中得到了全面复制。
2023年入警的沃潭泽来到大队工作还不到半年,就在他办公桌上摆放了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矿泉水瓶,他还特意制作了一个木架,将水瓶端端正正地置于其上。
在他心里,这个看似普通的水瓶让他对刑事技术事业有了全新认知。
2023年夏天,建华区发生系列盗窃车内财物案件,沃潭泽跟着师父刘荣齐前往其中一起案件现场进行勘查。一辆私家轿车车内财物被盗,车内杂乱无序。民警工作了4个小时没有提取到完整的指纹和毛发。
“去后备箱看看吧。”刘荣齐示意沃潭泽在新的部位寻求嫌疑人可能留下的痕迹。同样,后备箱中东西杂乱,维修工具、饮料、衣物、轮胎等乱糟糟堆放其中,沃潭泽有些失望。
“把这个水瓶拿回去检测一下,也许有收获。”沃潭泽将信将疑地从师父手中接过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小心地放在物证袋内。回到实验室,通过瓶口遗留的唾液,民警成功比对到了嫌疑人。
为何单单选择一个空水瓶作为检材,沃潭泽百思不得其解,刘荣齐看着小沃凝神思索的样子,也只是微微一笑,他就是想让这个“新兵蛋子”在技术上加加“火候”。“如果你是车主,你会将喝过的水瓶再专门扔进后备箱吗?”是啊,这是违背逻辑的举动。醍醐灌顶的点拨胜过千言万语的教诲,这是匠人用心传授的技法。
“从事刑事技术工作要带有侦查思维,围绕案发现场开展勘验但不能只拘泥于现场,更重要的是抛去个人主观臆断,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这是在刘荣齐入警之初,大队长程庆国在案发现场对刘荣齐的教诲,如今他将这些经验再次传给了沃潭泽。
“在村部旁水稻田里发现一被水浸泡的男性尸体,打捞后发现,体表未见明显机械性损伤,左腿大腿骨折。”2015年夏天,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刑事技术大队民警刘荣齐向程庆国汇报一起非正常死亡现场的情况。
程庆国听完刘荣齐的汇报,有心试一试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便问及他对于现场情况的想法。刘荣齐认为这不是第一现场,推测应该是抛尸在此。关于死者的身份,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开展调查。
如果是抛尸,那致死的原因是什么,抛尸的地点又为何是在稻田里?程庆国不禁陷入了沉思。猛然间,他环顾四周,最后将目光停留在了距离案发现场不到10米的通信信号塔。“那里去看了没有?”程庆国问刘荣齐。
随后,民警在信号塔的爬梯上发现多处鞋底花纹的痕迹,作用力向下,经过进一步查看,判断为攀爬痕迹并且与死者所穿鞋印相符。与此同时,辖区派出所民警调查后反馈,死者系一周前失踪的龙江县居民,出走前留有遗书,证实属于自杀身亡。
“老于的精神,正在警队中代代相传,老于的精神力量,也让大家的心连在一起。”谈及刑事技术大队,程庆国欣慰介绍。程庆国的话让我很有同感,我们都曾经以为很懂于尚清,但其实还远远不够。随着岁月年轮的增加,我们都会感觉到老于那份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的付出、奉献,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公安事业中有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以至真、至诚的方式始终暖心接力着。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公安厅)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制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法制内参 fzncl.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