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已至,整个拉影被笼罩在浓浓的迷雾之下,张应荣揉了揉盯了一夜边境线的眼睛,刚打算拿起对讲机汇报昨晚的执勤情况,准备勤务交接。突然,一辆面包车从浓雾中冲出,张应荣立即上前示意其停车接受检查并登记信息,这是张应荣换岗前查验的第29辆车。
平凡之路 不凡警心
张应荣,1979年12月25日生,40岁,党员,现为瑞丽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章凤分站辅警。1998年入伍服役于陕西武警总队汉中支队,期间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并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2003年从部队退伍后便一直在公安队伍工作,期间自学取得了法律专业大专学历。虽然退伍多年,军人本色不变,自加入章凤分站辅警队伍以来,张应荣退伍不褪色,凭借在部队养成的组织纪律观念,坚忍不拔的毅力,艰苦奋斗的品格和勇于奉献的精神,始终坚守在为人民服务的第一线,多次获得优秀辅警的称号,实现了从“优秀士兵”向“优秀辅警”的成功转型。张应荣把自己的抱负全部倾注在所热爱的公安事业上,凭借着一腔热情,把对党、对公安事业的忠诚,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群众服务的热心,全部默默熔铸于自己的日常工作中。
“再平凡的岗位,只要你尽全力,一定会创造出好的成绩。”这是张应荣在工作中经常说的一句话,一位平凡的辅警,怀揣着满腔的热血和对党、对人民无比忠诚的信念,铢积寸累,铸就了一颗不平凡的警心。
边境“生命线”的守护者
“您好,疫情期间,请戴上口罩。”“您好,您是过来这边做什么的?”“您好,请扫一下健康码,再给您量个体温。”“您好……”这是在执勤点时,张应荣说得最多的话,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总是面带笑容,为的是守好这外防输入的第一道防线。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他冲锋在前,忘我工作,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庄严承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张应荣积极响应号召,主动申请到章凤口岸边境一线封控点负责疫情防控安全检查执勤工作,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章凤口岸是缅籍人员进入我国的重要口岸之一,口岸两翼的便道口众多,人员复杂,管控任务显得尤为重要,是州内阻断疫情的第一道安全屏障。就在这种任务重,人员少,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他毫无怨言,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每天在卡点上逢车必查、逢人必检,不漏一车、不漏一人。夏季中午气温高达三四十度,他仍同民警们坚守在高温酷暑中,每辆车都逐个登记,每个人都细致排查,末了他还不时地提醒驾驶人和乘座人注意疫情防控,在炎热的夏日和疫情的恐惧下,给他们带去了丝丝温暖和关怀。
边境线上最“接地气”的普法能手
“大家要通过合法手段勤劳致富,不要为了蝇头小利,非法走私,引带、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参与违法犯罪活动。”这句话张应荣可以自由切换为傣语、景颇语、德昂语精准传达给长期居住在边境一线的人民群众。
边境历来是特殊地段,往往容易成为滋生偷渡、走私、贩毒等跨国违法犯罪行为的温床,在边境地区,用当地民族语言普法更容易被群众接受。从小在边境地区长大的张应荣学会了傣语、景颇语、德昂语和常用的缅语,称得上是单位里民警同周边老百姓沟通交流的“最佳助理”。张应荣常常在他下勤之余,结合自己的法律专业及在单位内所学的案例,积极协助单位民警到周围村寨开展多语普法,大范围地向所辖地区的群众宣传普及《出入境管理法》《国家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反分裂国家法》等涉国家安全法律法规以及对“网络贷款类诈骗”“网络兼职诈骗”“冒充熟人、领导诈骗”等常见骗局,指出违法的危害性,解答老百姓的问题,正确引导老百姓运用法律途径有效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充分发挥了地熟、人熟、情况熟、语言通、情感认同度高的优势,说“土话”,普“新法”,有效提高了边境老百姓的守法、用法意识,更好的架起民警与边境地区老百姓的“沟通之桥”。
甘洒热血写忠诚,一片丹心映警徽。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如今当了辅警的他依然以一个军人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疫情当前,他穿上警服,戴上口罩,成为守护在祖国边境上的一抹特殊的“蓝”。满载一名党员,一名军人的使命担当,迎难而上,以钢铁般的意志为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一道健康安全的防线。
保护老百姓,不分民辅警。每一次选择,每一次保卫家园,张应荣都不曾犹豫过,从军如是,从警也如是。“从前保卫祖国,现在保卫家乡,我一直有一腔热血在心中。”张应荣说。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制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法制内参 fzncl.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